知识 01 Jul, 2019

AI带来就业压力 但唯有这个不能被取代!

Share this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的积累、运算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算法的突破,人工智能历经半个世纪的摸索,继互联网之后,成为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番热潮的技术。现在的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均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新形势,劳动力的技能已经无法满足新行业、新业态、新技术的需求,就业遭遇严峻挑战。

学历越高就业替代压力越小

  英国牛津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卡尔·弗雷和麦克尔·奥斯博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一种职业是否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取决于对三方面能力的要求:感知和操作能力、创造力和社交智慧。其中,感知和操作能力包括手指灵敏度、动手能力,以及能否在狭窄的空间中工作;创造力包括原创性和艺术审美能力;社交智慧包括社交洞察力、谈判能力、说服力,以及能否做到协助和关心他人。总的来说,一种职业的可替代程度,与上述九种能力息息相关。

AI这么热,那么工作好找吗?

  研究结果显示,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更容易进入人工智能就业。基于结果显示重点大学主要是通过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降低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

  在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制造业的技术含量更高,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更高。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冲击,记忆、复述、再现等初级加工信息的能力容易被机器所替代,具备更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

“软能力”是最难替代的独特优势

  其次,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拥有更强的“软能力”,拥有良好的人格特征。人格特征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可视为影响个体劳动力表现的非认知能力。人格特征并不完全由父母遗传先天决定,有40%~60%的部分较为稳定,它还可以通过教育干预来实现自身的有效积累。

      《21世纪技能》一书的作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创造力是21世纪人才竞争最重要的四项能力。根据调查数据统计,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在创新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心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增值评价。

  在人工智能在给各行各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个人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需要培养基于认知能力的高阶思维。本杰明·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由低到高的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以往的高等教育满足于前几个层次,未来应上升到最高层次——创造。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复制各类行为,用极快的速度执行任务,但创新能力、注意力、包容力、自信心等都是代表个人综合素质的人格特征,这些方面都难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个人的人格特征属于“软能力”,可以成为其难以替代的独特优势。

1
0
0
0
0
猜你也有兴趣的